Research Funds
教育部計畫

教育部「生醫產業與新農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」A類
「生醫產業與新農業學產研鏈結人才培育計畫」

臺灣四面環海,海岸線長達一千一百餘公里,西岸地區大陸礁層外緣為海洋生物的良好棲息場所,東岸有黑潮主流經過,洄游魚類資源極為豐沛,具備發展漁業有利條件。全球陸地佔地表僅約30%,有限的耕作面積限制了農作物的產量,已無法充足供應全世界人口食用,海洋佔地表約70%的總面積,水產生物成為人類主要食物來源。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,漁業資源過度開發及生態系統逐漸退化,全球捕撈漁業的生產量已達極限,而且逐年減少,然後,由於世界人口持續增加,加上水產食品能提供優質蛋白質來源,全球對水產食品的需求不斷攀升,因此水產養殖成為未來解決人類糧食不足的主流。在過去十年來全球水產養殖產業,每年約以10%-15%的成長率持續增加,FAO及IFPRI預測,全球每人水產品年消費量於2014年已創出20公斤的歷史新高,至2020年時,魚類價格將會增加4-16%,肉類價格將會下降3%,有鰭魚類(finfish)之需求量,預計將增加到15%,甲殼類產品價格將上漲16%。

 

 

近年來海洋環境及水產養殖環境逐漸惡化,而水產動物蛋白質來源缺乏,養殖業者的養殖觀念與生產成本高漲的壓力下,常常提高養殖密度以增加產量,但「密養」常衍生許多水產生物相關疾病,因此常利用抗生素或藥品作為預防及治療手段,而且在「生物安全鏈」的管理缺失,使得疾病更加複雜,而水產養殖業者往往不當使用藥物,常造成水產食品中不當的藥物殘留或產生抗藥性菌株,經由食物鏈傳遞至人體,使得藥物殘留與病原菌的水產品安全問題相繼發生,嚴重危害國民健康。

 

藉此融合生物科技以提升水產生物資源產業,整合上中下游產銷鏈與厚實的產學研發資源

亞太地區是全球水產養殖的大本營,產量佔90%以上,預估水產養殖產量於2030年將增至8,300萬公噸,才足以應付全球市場對水產品的強大需求。臺灣水產業興盛,近年來更發展出高經濟價值魚種,如海鱺、石斑魚、鱸魚、臺灣鯛等,於水產養殖科技方面,一直維持著高度競爭優勢,因此臺灣在水產產業之競爭,具有強大的潛能與優勢。臺灣四面環海,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生物資源與豐沛的水產養殖實務人才,臺灣南部不僅農業、畜牧業發達,更有豐富的水產生物資源及水產相關產業(包括漁業、水產養殖業、水產食品加工業),形成南臺灣水產特色產業群聚,配合南臺灣產業特色,於屏東地區設置全國唯一的「農業生物科技園區」,為提升傳統養殖產業,在生技園區內設置「水族產銷物流中心」,藉此融合生物科技以提升水產生物資源產業,整合上中下游產銷鏈與厚實的產學研發資源,發揮群聚綜效以促進臺灣成為全球水產生物產業核心重鎮。

 

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於2016年之年報資料顯示,人工養殖已成為水產蛋白質主要來源,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水產養殖產量將達到1億噸,全球漁產供應量約50%將會來自於水產養殖。過去台灣在水產養殖科技方面,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與豐沛的養殖科技人才,具有強大的潛能與優勢,但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生物市場需求,養殖業者常常以「密養」作為增加產量的手段,因此產生水產病毒感染和濫用藥物的風險,另外水產養殖還面臨天候驟變、生態破壞、汙染嚴重等其他風險,因此藉由感測、智能裝置、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智慧科技,進行智慧化養殖管理,然後利用生物科技方法解決水產養殖上的問題,將水產養殖控制在最佳狀況,而可以在符合生態環保和減少人才情況下,增加水產生物的產量。養殖漁業大多是依靠氣候收成的產業,近年來氣候變遷日趨嚴重,造成養殖業損失慘重,加上養殖從業人力老化,年輕人不願投入,造成人力成本逐年增加,以及食品安全與環保議題逐漸受到重視,智慧養殖漁業逐漸被重視,目前全球智慧養殖整體市場以年複合成長率16%的速度迅速增加,顯示智慧水產養殖絕對是未來趨勢。

 

本計畫整體架構圖

 

本學院以培育「水產科技實務專精人才」為主要教育目標,以「海洋生物科技產學研究」為發展主軸,強化職場體驗的「產業導向學習」

本校地處臺灣南部地區,水產科技產業即為本地區重要且具特色之產業,面對競爭與國際化趨勢,必須追求創新卓越永續發展,已為當前教育最重要的課題,但仍應持續「量的擴展」「質的多元化發展」,各大學均需朝向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持續發展。本學院以培育「水產科技實務專精人才」為主要教育目標,以「海洋生物科技產學研究」為發展主軸,強化職場體驗的「產業導向學習」,提供水產產業亟需之實務技術人才。本學院在技職學校中擁有全國最完整之水產相關系所,包括漁業生產與管理系(所)、水產食品科學系(所)、水產養殖系(所)、海洋生物技術系(所)及水產科技產業博士班,對於發展水產業之人才培育與產學研發原本即是重鎮,歷年來在水產科技領域已建立良好產學研發環境。結合南臺灣水產產業特色群聚基礎與充沛研發資源,強化海洋生物科技與智慧養殖,包括水產生物安全、水產生物分子育種、品種改良、水產疾病分子檢測、水產病毒分子致病機制、水產生物基因轉殖及智慧養殖科技等,確保台灣水產業在國內市場的優勢及國外市場的競爭潛力。

 

因此本計畫將積極與「教學資源中心」密切聯繫溝通,並且整合本校生物科技相關教師與校外實務專家,共同規劃對焦海洋生技創新產業需求的應用性導向跨領域實務課程,透過「產」「學」互動方式推動暑期學分班課程,緊密結合產學合作培育方式,強化實務致用與產學深耕特色發展,並且配合課程實施至夥伴學校進行實務教學,建立跨校教學資源共享機制,以「海洋生物基因檢測」、「水產生物安全管理」、「智慧養殖創新技術」及「水產生物分子育種」為核心技術能力,充分提供產業所需之優質技術人力。

 

積極推動以「就業」為導向的「產業實務實習」及「產業實務參訪」

本計畫擬邀請經歷豐富的產業實務專家共同規劃課程與協同授課,充分將產業實務技能導入暑期學分班實務課程,積極推動以「就業」為導向的「產業實務實習」及「產業實務參訪」,強化學校與產業鏈結,共同推動產學合作,建立完善的策略聯盟關係。並且積極辦理跨校性「學生實務專題競賽」、「創新創意競賽」等活動,藉由同儕競合關係,激發學生進行跨領域專題研究,協助學生將理論與實務交互參酌運用,達成理論融合實務,實務印證理論之目的。

 

提供專業知識與實務技能,為培育智慧養殖及海洋生物科技實務人才奠定良好基礎。

本校歷年來曾獲教育部各項人才培育專款補助,以充實海洋生物技術教學研究設備,俾使能落實海洋生物技術教學研究發展,包括:

  • 88-90年執行第一階段教育部「生物技術科技改進計畫」,
  • 於91-92年執行教育部「提昇大學競爭力重點發展計畫」,
  • 於92-94年執行第二階段「生物技術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」,
  • 於95-98年執行第三階段「生物及醫學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」,
  • 於99-102年執行第四階段「轉譯醫學及農學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」等,
  • 於104-106年執行教育部「技職再造計畫」,整合規劃購置與「海洋生技產學研究發展」相關之儀器設備,將提供本計畫執行學分班實務課程共同使用。

本校將歷年來所購置之儀器設備均放置於海洋生物技術特色實驗室,集中管理共同使用,經歷年來規劃執行,本校已建構完整的親產學「海洋生物技術創新產學研發平台」,以利實務性教學,始能符合科技大學培育實用技能之教育目標,並且提供本校相關系所大學部及研究生跨領域修習實務課程,透過課程之講授與實務訓練,提供專業知識與實務技能,為培育智慧養殖及海洋生物科技實務人才奠定良好基礎。